近日,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强调了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银行业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成为气候友好型银行?又如何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在新赛道中找到竞争优势?围绕这些问题,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碳中和”银行规划及路线图,做好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找准“双碳”目标下的优势赛道是重中之重。
制定并落实“碳中和”路线图
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庆锋看来,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实现气候友好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气候变化给金融系统带来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商业银行的气候友好转型是自身防范气候风险、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内在要求。同时,“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百万亿级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是支持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与朱庆锋的看法相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彭作刚也认为,银行业在支持低碳转型方面处于主力军位置。“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358万亿元,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居于主力军地位,承担重要责任。”他谈道。
但彭作刚也表示,客观来看,与一般“碳中和”银行的建设要求和国际最佳实践相比,我国的许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治理框架、战略目标、实施路径、碳足迹测算、气候风险分析、环境信息披露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根据我行授信管理部课题组发布的《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为了支持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未来应深化转型金融和低碳技术研究,扩大碳交易市场参与者范围,开展碳核算,加快产品创新推广,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他建议。
前述基础制度的完善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引,但商业银行也应制定“碳中和”银行规划及路线图,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例如,做好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推动碳减排与碳抵消,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发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实现金融资产的碳中和等。彭作刚强调,在政策制度、激励约束、风险管理、科技赋能、能力提升、企业文化等领域,建立与“碳中和”银行建设相适应的专业保障机制。
在具体落地过程中,科技赋能十分重要。国家开发银行绿色金融处副处长张权玺表示,要更好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不过,他也提醒,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还面临一些机制层面的挑战,一方面,金融机构缺乏畅通的渠道去收集气候和环境相关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标准和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张权玺提出,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成效,不仅需要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更需要增强政府、社会、企业银行各方的信息互联互通。
气候信息披露亟待加强
在多个有待完善的基础标准和制度中,气候信息披露制度成为了多位专家心中“最急迫的工作”。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廖原就明确表示,应推动更多金融机构进行气候或环境信息披露并且不断提高披露质量,提高自身气候投融资创新能力和气候风险管理水平。
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告诉记者,兴业银行成员机构兴业研究近期发布了《金融机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案例与建议研究》(以下简称《案例研究》)。该报告是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牵头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支持协调的碳中和下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项目系列研究报告之一。
在对国内外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实践和案例进行剖析后,钱立华认为我国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面临的几大挑战:一是国家层面相对统一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和规则缺失;二是气候等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配套机制有待完善;四是银行之间气候等信息披露质量差异较大。“总体上,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气候信息等ESG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她介绍。
在这方面,大型国有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据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介绍,工商银行除了财报、《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绿色金融专题报告(TCFD报告)3份常规性的年报之外,还有一些按照产品进行披露的报告,比如绿色债券报告。“当然,当前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还存在一些难点:一是量化目标不明;二是环境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三是环境效益和碳排放测算需要完善。”殷红补充说。
对此,钱立华基于《案例研究》的成果,分别对主管部门和银行机构提出了强化金融机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构建并完善相对统一的气候信息披露框架及制度,制定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实施时间表与路线图,建立部门间的协同管理与信息共享,金融监管部门与气候信息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碳排放与气候相关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等。”她表示。
对于金融机构,钱立华建议,金融机构应加强气候相关信息主动披露,完善银行碳中和战略与目标以及实施计划,逐步建立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流程,重视碳排放信息的逐步核算与披露。“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自身营运的碳排放、金融资产的碳排放、绿色投融资的减排量。此外,还要适时开展气候和环境情景分析,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等。”她强调。
殷红提醒,要把国际最新趋势和最新标准融入到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践当中,同时,持续推进气候风险的压力测试。
抓住碳中和新赛道
尽管挑战重重,但业内专家也普遍认为,当前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实际上也是一种机遇。兴业银行董监事会办公室ESG管理中心处长苏婷婷认为,做好包括环境信息披露在内的ESG信息披露有关工作,关系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信息披露并非‘为了披露而披露’的工具,而是可以实现‘以披露促发展、以披露促转型’的重要媒介,是银行提升自身管理科学性、资产配置合理化、风险管理可量化的检验体系,也是银行带动更多企业客户提升环境绩效管理能力和环境信息披露能力,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之一。”她表示。
更重要的是,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影响多个领域,这也意味着超过百万亿级别的投融资需求。这个过程,正是商业银行下一阶段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是找准赛道。”中节能咨询绿色金融部高级经理葛慧介绍,其所在的研究团队针对潜在机会行业,采用专家打分法,从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市场潜力3个维度开展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当前应重点关注和投资的行业包括:工业节能改造、分布式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建筑电气化、集中式光伏发电、工业电气化等17个机会行业。
“我们依据有关规划和政策目标,梳理了17个机会行业‘十四五’期间的资金需求量,其中13个机会行业重点技术的资金需求量就高达15.4万亿元。”葛慧建议,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债券等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争取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支持,加快对当前应重点关注行业的市场布局,以助力经济的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