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近日召开的全系统2022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监察工作(电视电话)座谈会指出,今年以来,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其中,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是重点工作之一。谈及下半年工作要求,上述会议表示,要把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力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优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在监管引领下,银行保险机构全力助推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上述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增加资金供给,改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3.7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同比增长15.9%。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6.6万亿元,同比多增3.3万亿元。
纾困小微企业,成为监管部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改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重点之一。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冲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普遍承压。“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帮其走出困境、恢复生机,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董希淼表示。
银保监会在今年6月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中提出,银行机构要层层抓实小微企业、涉农信贷计划执行,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进一步倾斜信贷资源,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停工停产期间应急性资金需求、复工复产提供信贷支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继续实现“两增”,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35个百分点。
织密风险保障网,也是改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重要一环。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共赔付7768亿元。大病保险覆盖超12亿城乡居民,新冠疫苗保险为超33亿剂次接种提供保障,巨灾保险共保体提供7087亿元风险保障。
在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同时,银行保险机构在银保监会政策引导下,还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今年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28.9%,科研技术贷款同比增长30.6%。自2021年底成立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已为相关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5900亿元。
产品服务创新聚焦新市民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成为银行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焦点领域。今年3月份,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
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金融业而言,新市民是金融需求旺盛的重要群体。围绕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将开辟金融服务‘新蓝海’,有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1798家银行保险机构共有2.88万个金融产品覆盖新市民,其中,新市民专属产品3842个;同时,据初步统计,专属贷款余额1.2万亿元,专属保险保障金额49.6万亿元。
在提及下半年工作要求时,上述会议再次提及新市民,要求聚焦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推动创新金融产品服务。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保险业在向新市民提供经济补偿、分散风险、提供风险管理和资金融通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是其中的典型。建议继续推动专属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使其产品形态更加灵活,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更具吸引力。同时,保险业应考虑在年金领取、身故责任外,以适当方式提供重疾、护理、意外等其他保险责任保障,将康养、照护等服务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结合。”
“面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安居等方面的需求,金融机构服务的便捷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此,需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从而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此外,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创造更好条件。金融管理部门也应完善政策措施配套,激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的能动性。”董希淼表示。
多方面举措助力稳经济
针对下半年工作,上述会议还要求,加强稳企纾困,主动做好餐饮、住宿、文旅、运输等行业企业接续融资安排;强化小微金融服务;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引导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稳步落实金融业开放举措。
针对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董希淼认为,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重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是明确大中小银行机构的不同定位。
“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小微金融服务网络。对大型银行,应提升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户’的考核占比,降低因其非市场化过度下沉对中小银行带来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对中小银行,则应在货币政策、资本补充、资产处置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差别化支持措施,支持中小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小银行更好地发挥体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等优势,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发挥机制灵活、响应快速等特点,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董希淼表示。
今年以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在政策层面屡被提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同比增长11.8%。
“国际经验和中国信保的实践都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具有政府投入小、撬动作用大、政策效应明显等独特优势。”王国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接下来,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中小微外经贸企业应重视并切实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工具,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境外风险的前瞻性预警分析评估和系统化管理作用,努力提高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应对能力。具体来看,地方政府可以搭建包括中国信保在内的对外投资信息平台,增进中小微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了解,推动扩大承保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