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场外期权业务正有序发展。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网站日前公布的《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名单公告(第十六批)》显示,湘财证券获得场外期权业务二级交易商资质。目前,证券行业场外期权交易商有45家,包括8家一级交易商和37家二级交易商。
场外衍生品是近年来备受券商看好的新兴业务之一。中证协发布的《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年共新增场外衍生品交易合计名义本金84038.01亿元,同比增长76.56%。其中,新增收益互换交易合计名义本金47727.35亿元,新增场外期权交易合计名义本金36310.66亿元。当前,场外衍生品业务已成为券商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现有场外期权交易商45家
所谓场外期权,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金融期权合约,是根据场外双方的洽谈,或者中间商的撮合,按照双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场外期权以机构参与为主,券商、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私募等是主要的参与者。简单来说,客户仅需按交易规模支付某一比例的权利金,就能在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约定数量的股票。
从最新一期公告名单看,当前证券行业场外期权交易商有45家,其中,一级交易商8家,二级交易商37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8月5日公布的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名单中,二级交易商数量首次出现“缩水”,东北证券和信达证券被调出了二级交易商的行列,二级交易商数量由此前的38家缩减至36家;同时,包括华安证券、华西证券、山西证券、天风证券、西南证券5家券商业务状态为“已进入过渡期”。
不过,第十六批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名单再度扩容。根据公告,湘财证券获得场外期权业务二级交易商资质。对此,湘财证券表示,公司将继续保持扎实稳健的经营作风,紧跟市场节奏,积极开展与各类机构业务投资者的交易并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依照《证券公司场外期权业务管理办法》,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参与场外期权交易实施分层管理,根据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分类结果、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专业人员及技术系统情况,分为一级交易商和二级交易商。不同等级的交易商在业务权限上存在差别,一级交易商可以直接开展对冲交易;二级交易商仅能与一级交易商进行场内个股对冲交易。
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显著提升
近年来,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持续增加,包括场外期权在内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已成为券商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截至2021年末,未了结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合计共存续名义本金20167.17亿元,同比增长57.80%。其中,收益互换交易存续名义本金10260.67亿元,场外期权交易存续名义本金9906.5亿元。
今年上半年,在证券行业证券投资收益同比下降38%的情况下,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延续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全行业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存续未了结初始名义本金2.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2%。
湘财证券认为,虽然与国外衍生品市场相比,国内衍生品市场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但从自身发展角度而言,衍生品规模的持续扩大将带动市场活跃度提升,发展潜力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在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强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客户自身的避险需求还是证券经营机构风险对冲的需求都显著增加,使得市场衍生品规模整体大增,而与其他交易品种相比较,衍生品本身交易波动率更大、风险更高,这对券商场外衍生品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场外衍生品业务成半年报亮点
分析人士认为,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衍生品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或成为券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突破点。事实上,在券商今年的半年报中,场外衍生品业务已成为亮点,尤其是头部券商。
中信证券半年报显示,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不断贴近市场需求,丰富应用场景;衍生品业务客户群体广泛、产品供给丰富、交易能力突出、收益稳定。中国银河证券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银河证券场外衍生品存量名义本金规模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约110%。华泰证券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其收益互换业务存续合约笔数8087笔,存续规模1295.86亿元,场外期权业务存续合约笔数1902笔,存续规模1363.77亿元。
券商分析人士表示,衍生品具有天然的高杠杆属性及避险属性,有助于稳定证券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随着国内衍生品规模逐步扩大以及资格牌照的不断放宽,预计各家券商将加速场外衍生品业务布局,增加机构客户黏性进而丰富券商的收入来源,提高券商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越来越多证券公司成为二级交易商,场外衍生品市场新增交易的头部集中度出现下降。《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交易集中度方面,2021年,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新增交易集中度(指每月新增交易中名义本金排名前5名的证券公司交易量之和在全市场中的占比)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相较于2020年整体走势有所降低,且全年月度趋势稳中有降。